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水中大熊貓”長江白鱘正式宣告滅絕 長江鱘野外滅絕
發表于 2025-11-22 07:09:08
來源:
骨軟筋酥網

 1993年葛洲壩下發現的白鱘,這可能是水中式宣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鱘照片(危起偉 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ETtoday(記者 鄭思楠):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21日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大熊長江鱘野外滅絕。貓長滅絕 根據IUCN更新的江白絕長江鱘物種紅色名錄,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鱘正長江鱘(達氏鱘)野外滅絕。野外白鱘最后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是國際告滅在2003年,而長江鱘(達氏鱘)因為未能發現除增殖放流種群外的保護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 IUCN發布的聯盟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世界現存的水中式宣26種鱘魚正全部面臨滅絕風險。經過仔細計算的大熊評估結果表明,鱘魚在過去三代中的貓長滅絕下降速度比以往預想的還要快。在IUCN物種紅色名錄中,鱘魚極危17種,瀕危3種,易危5種。 報告同時指出,在全球范圍內,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的非法貿易帶來了非法捕撈,水壩阻斷了它們的遷移路線,不可持續的沙石開采破壞了它們的產卵場,以及棲息地喪失。 據此前報導,白鱘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2020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最后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專家救助一條白鱘后,給其裝上超聲波追蹤器并放流,但是因為水急灘險,半夜時分,追蹤船不慎觸礁,導致跟丟白鱘。此后經過多次尋找,幾千公里的追尋,始終未找到白鱘下落。 危起偉表示,專家曾人工養殖過白鱘,但最長只養了29天,白鱘無法在人工條件下生存,貴陽南明(找小姐找服務)vx《189-4143》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若野外滅絕就是這個物種滅絕。 相關報道:「水中大熊貓」長江白鱘正式宣告滅絕 最后目擊在2003年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ETtoday(記者 李依融):中國特有種長江白鱘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此物種正式滅絕,據了解最后一次目擊紀錄是在2003年1月,當時有漁民誤捕,在專家救治后野放。 IUCN21日發布的新聞中提到,世界上僅存的26種鱘魚中,皆面臨100%的滅絕危機,高于2009年的85%,「經過重新評估,也證實了長江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 長江白鱘身體為黑白色,頭部是灰色,多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水域,其個體7、8年成熟,最大可以長到3公尺、體重30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大陸將長江白鱘列為一級保育類動物,因為濫捕數量銳減,在1983年就已經列為「禁止捕撈魚種」。 長江白鱘最后一次正式目擊紀錄是在2003年1月,有漁民誤捕后當地水利局和專家協助白鱘縫合傷口并野放,從此就再無蹤跡。 事實上在2019年就幾乎確認長江白鱘已滅絕,但未正式公布,然而在2022年7月21日,IUCN正式公布了滅絕的事實。 相關報道: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不能讓中華鱘步入后塵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7月21日,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滅絕。白鱘作為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最后一次出現是2003年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據7月21日極目新聞) 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不少網友就感嘆,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也就是在7月,一篇報道在國內也引起了輿論高度關注。研究人員在柬埔寨湄公河捕獲了一條重達300公斤的巨型黃貂魚,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淡水魚。 “最大淡水魚”的說法,在國內也引起了爭議。因為,長江流域一直以來流傳著“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萬斤象”指的就是長江白鱘。有報道稱,我國生物學家秉志先生就曾在上世紀記錄了一條體長7米、體重907公斤的白鱘“魚王”,但因為缺乏權威記載不被科學界認可。 巨型黃貂魚是幸運的,做標記后被放歸河流。但長江白鱘的命運走到了歷史盡頭。可以說,長江白鱘現在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滅絕,其實大家知道它已經離我們而去。不論你如何盼望奇跡,但奇跡不會憑空發生。 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是一記警鐘。而同樣作為長江旗艦物種中華鱘的命運,同樣值得高度關注。 中華鱘上新聞,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有關方面的增殖放流而有所了解。據《科技日報》報道,包括中華鱘研究所在內的多個機構,30多年來共放流中華鱘700萬尾以上。 看起來數字很大對不對?科技人員很努力,國家相關的投入也非常大。但一個憂心的事實是,據報道,2021年科考隊在中華鱘產卵地附近解剖食卵魚,江底采卵,水下視頻,以及聲吶檢測等調查中華鱘是否野外產卵,但是考察隊忙活了半個月,也沒有發現中華鱘魚卵。至此,中華鱘目前僅剩的產卵場,已經沉寂了5年。 另據權威報道,中華鱘的野外種群自2010年起就已不足百尾,其野外個體數如倒計時般。 當然,對此我們也不能全是悲觀。其一是,中華鱘已完全實現人工養殖繁育,滅絕的可能性目前并不存在,值得擔心的是野外種群;其二是,經過科研人員多年來的摸索,放流的中華鱘到長江口入海處時,有70%的存活率;其三是,過年來長江大保護以及十年禁漁的實施,長江環境生態惡化已經逆轉。 由此,我們要有絕不能讓中華鱘步長江白鱘后塵的信心和決心,但也有理由期待著中華鱘魚躍長江的那一天。 相關報道: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 存活了約2億年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紅星新聞(記者 王震華 藍婧):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北京時間2022年7月21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全球范圍內,裸腹鱘多瑙河種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約2/3的鱘魚種群處于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IUCN鱘魚專家組主席艾納·路維(Arne Ludwig)表示,“結果令人震驚和悲傷的,但卻在意料之中。評估表明鱘魚仍然無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這一頭銜。” 報告同時指出,在全球范圍內,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的非法貿易帶來了非法捕撈,水壩阻斷了它們的遷移路線,不可持續的沙石開采破壞了它們的產卵場,以及棲息地喪失。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物種數目的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布等規則分類,最高級別是“滅絕”,然后依次是“野外滅絕”,“極危”,“瀕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級的三種亞洲鱘魚包括白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自然種群,前兩種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中華鱘仍維持“極危”等級。 白鱘2003年最后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而長江鱘(達氏鱘)則是因為未能發現除增殖放流種群外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北京時間2022年7月21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全球范圍內,裸腹鱘多瑙河種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約2/3的鱘魚種群處于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IUCN鱘魚專家組主席艾納·路維(Arne Ludwig)表示,“結果令人震驚和悲傷的,但卻在意料之中。評估表明鱘魚仍然無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這一頭銜。” 白鱘2003年最后一次出現在長江 此次被提及的三種亞洲鱘魚包括白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自然種群,前兩種都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白鱘2003年最后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而長江鱘(達氏鱘)則是因為未能發現除增殖放流種群外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 長江流域分布著多達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擁有白鱀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水生生物12種。其中白鱀豚是世界上所有鯨類中數量最為稀少的一種。2007年,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但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更新發布,暫未確認白鱀豚滅絕,保持原定評級“極危”。 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刊發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研究論文(pre-proof):預計2005年-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此回應表示,目前IUCN官方還沒有發布和更新關于長江鱘滅絕的消息,“后續還需要討論”。 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發起人危起偉博士,同時也是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他將白鱘和已經滅絕的白鱀豚進行了對比:“誠然鱘魚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但是白鱘滅絕仍然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白鱘和白鱀豚生態習性不同,一個在長江上游繁殖,一個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游,這并不是偶然事件,其它長江水生生物萬不可重蹈覆轍。” 全球拯救淡水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力度。中國農業農村部陸續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 (2015- 2030)》《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 (2016-2025)》《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 (2018—2035)》。計劃中對于中華鱘的現狀描述是“產卵頻率降低、洄游種群數量持續減少、自然種群急劇衰退”,對于長江鱘則是“自然繁殖終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人工群體亟需保護”。 危起偉表示,“長江鱘和中華鱘不應該只有滅絕一種未來。它們的人工繁殖已經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體,但自然種群的恢復任重道遠。所幸‘長江大保護’已成中國共識,‘十年禁漁’、《長江保護法》等利好政策已陸續開始實施。” 世界自然基金組織(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干事(項目)周非表示,“這次紅色名錄更新結果提醒我們需要通過搶救性保護來扭轉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更需要規劃和實施系統性保護措施解決長期威脅,我們需要更多機構和社會力量的參與與支持,幫助長江鱘早日‘降級’,更好地守護江海洄游的中華鱘,共創江海生態系統的美好未來。” 相關報道:白鱘倒在了黎明之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澎湃新聞(作者 宋金波):2022年7月21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新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與此同時,體形更小的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 這是一個悲傷的消息,但毫不令人意外。嚴格來說,白鱘作為一個物種的“死訊”傳來,早就是意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如果白鱘的命運居然能夠逆轉,那才是堪稱“神跡”的意外。 白鱘也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700多公斤,壽命在30年左右,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頒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白鱘的保護級別就被列入“極危”。 長江白鱘與白鱀豚、江豚都是長江里的大型物種。雖然長江白鱘屬于魚類而后兩者是水生哺乳動物,但它們同居長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魚龍潛躍水成文”的長江生態盛景,主角就是它們。 然而,隨著環境改變,白鱀豚早就被宣布“辭世”。白鱘如今步白鱀豚后塵,長江中的大型物種只剩下江豚。 白鱘、白鱀豚野外種群由盛而衰,是在相當短時間內的跌落。從數量劇減到野外絕跡,基本先后發生在20世紀最后二十年。這段時間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二十年。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包括白鱘和白鱀豚在內,那些沒能撐到最后的野生物種,成為生態文明未能與經濟發展同步的遺憾代價。 白鱀豚被宣布滅絕后,人們曾企望白鱘可以創造奇跡。現在看,奇跡沒有成真。但在白鱀豚滅絕后,江豚也一度面臨危險境地,野外種群已經逼近維持生存的臨界點。 所幸,近年來,隨著國力增強,生態意識與生態保護工作力度實現了巨大跨越。特別是長江流域重點水域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進入“十年禁漁期”,更對長江水生生物的保護影響巨大。在禁漁之前,魚群自由游弋、大量涌現的場景很難想象,如今這樣的場面已經尋常可見。尤為可喜的是,“十年禁漁期”后,在長江流域多次觀察到江豚野外種群。可以說,江豚的命運,差不多是從“鬼門關”口走了一圈又回來了。 IUCN更新后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全球范圍內,裸腹鱘多瑙河種群也已經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約2/3的鱘魚種群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IUCN的評估結果一方面說明鱘魚種類本身存續的脆弱性普遍較高,全世界內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社會體制下,都受到了較大威脅,在中國的處境未必是因為中國的保護工作出現了特別失誤;另一方面,也預示著要挽救白鱘的命運,可能需要付出比江豚保護更大的代價。 白鱀豚已經逝去,通過全社會的努力,江豚沒有重復白鱀豚的悲劇;而長江鱘此刻的命運,則正走在“近親”白鱘經行過的關口。在長江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愈加向好的今天,長江鱘是復刻江豚奇跡,還是倒在黎明之前,取決于接下來全社會能否足夠關注、重視,并采取切實的保護行動。 相關報道: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陳凌墨 趙貝):7月21日晚,在長江游弋了一億五千萬年的“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最終被正式宣布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昨日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報告。名錄顯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裸腹鱘多瑙河種群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此次報告提及的三種亞洲鱘魚,包括白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自然種群。前兩種都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這一結果表明,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巨大挑戰。 白鱀豚和白鱘,長江兩大旗艦物種先后被宣布滅絕,間隔短短15年。“誠然鱘魚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但是白鱘滅絕仍然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危起偉表示,白鱘和白鱀豚生態習性不同,一個在長江上游繁殖,一個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但是它們滅絕的命運與時期卻差不多,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訓。 “白鱘滅絕和長江鱘野外滅絕,給我們敲響警鐘,長江其他珍稀物種萬不能重蹈覆轍。”危起偉說,此次IUCN名錄中仍屬“極度瀕危”的長江中華鱘,也已連續5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命運堪憂。他表示,比白鱘幸運的是,長江鱘和中華鱘已實現人工保種,但要實現自然種群的恢復任重道遠。 今年5月,在危起偉等專家的發起下,武漢中華鱘保護中心成立。值得期待的是,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深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全面推進, 以及《長江中華鱘拯救計劃》和《長江江豚拯救計劃》的實施,中華鱘等長江旗艦物種的命運有望迎來新的轉折。 白鱘最后一次現身是2003年 俗話說,“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白鱘體型碩大,可達七八米長。 長江白鱘最后一次現身是2003年大年初一,危起偉和同事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條白鱘,放生并跟蹤。但隨后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了。 “我們6年沿江尋找8次均無果,悲傷!”危起偉痛惜不已。 沒人能想到,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危起偉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是1984年,是葛洲壩下的一尾死亡白鱘。“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他說。1984年至1993年間,他和同事救護過4尾被困的白鱘,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長江。他們養活過的最長存活期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鱘。 2019年9月中旬,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在上海連開3天會。國外專家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此前,危起偉一直不同意。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可認定該物種滅絕。”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后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后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白鱘為何無法實現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一是當時交通條件不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后趕到現場,白鱘多已奄奄一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近20米直徑的水池,而且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足夠的氧氣供應。 “等我們有能力去了解和幫助它時,它卻再沒有出現了。”危起偉遺憾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