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單品智能家居正處在發展期,從到場景在行業高速成長的家居亟需同時也面臨諸多爭議。近期,打破2023第八屆智能家居國際高峰論壇在安徽蕪湖舉行,生態論壇上,割裂全球智慧物聯網聯盟(籌)副秘書長何曉宇表示:“當前智能家居的單品發展重在解決‘互聯互通’和‘安全’兩大難題。”那么,從到場景隨著市場的家居亟需變化,這兩大問題如何解決?智能家居未來又將會如何發展呢?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智能家居行業規模增速明顯,IDC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1514億美元,同比增長16.2%,其中,中國市場規模545億美元,同比增長18.2%,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場。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87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4.9%。
同時,溫州外圍(外圍預約)外圍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81-8279-1445)1-2線城市同城快速安排,30分鐘準時到達當前全屋智能品牌正在加速線下門店的布局,根據CSHIA Rsearch對華為、小度、Aqara、歐瑞博、摩根等品牌的線下已開門店進行的不完全統計,2023年10月我國全屋智能門店3350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50家,且其中46%的門店分布在華東區域。CSHIA Rsearch分析表示,2023年,在產品和產業鏈重塑下,智能家居行業正式邁入爆發期,物聯網新技術全面融入空間智能化。
目前來看,智能家居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智能照明、智能窗簾、智能門鎖、智能馬桶、智能晾衣機、智能攝像機等各細分品類市場,另一方面是智能家居生態系統。
分品類來看,家用智能照明市場自2016年起增速明顯,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2年,在家用照明行業中智能產品的占比從2%增加到20.4%,預計2023年將增加到24.2%,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另據中智盟咨詢預測,智能窗簾市場2023年的年度出貨量將會在1500萬套左右,到 2026年將會增加到2130萬套。“疫情期間很多酒店進行升級,改造電動窗簾成為有效拉高客單價的方式,所以近幾年智能窗簾市場B端采購不斷增加。” CSHIA智能家居產業聯盟秘書長、中智盟投資創始人周軍說道。

智能晾衣機僅通過近五年的高速發展,已初具百億市場規模。CSHIA R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智能晾衣機市場104億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150億元。智能門鎖市場2022年市場銷售總額為278.1億元,預計到2027年將會增長到445.2億。周軍分析認為,未來晾衣機市場和智能鎖市場將會更加向頭部集中,且因為智能鎖市場客單價和成本、安裝服務費等的降低等因素,將會進一步促進其普及和應用。“未來可能前三強將會分割智能晾衣機60%的市場份額,前五強會占據智能門鎖市場一半的份額。”
此外,智能馬桶、智能家居攝像頭等智能設備近年來也均處于上升趨勢。周軍認為,“供應鏈國產替代加速成熟、平臺下場開店、Matter助力出海市場等等,是2024年智能家居領域的關鍵詞。”
不僅智能單品市場發展迅猛,國內智能家居系統同樣正在快速迭代。近年來,頭部家電企業、頭部平臺企業紛紛發布智能家居系統。其中,美的正持續完善人因智能系統;11月20日,海爾智家將大模型運接入智家大腦,發布了智慧家庭領域首個垂域模型homeGPT;11月28日,華為也將發布全屋智能5.0。
伴隨著家電家居的智能單品和智能系統不斷落地消費端,在使用過程中也不乏眾多細碎的問題,例如一個品牌甚至是一個產品對應一套操作系統,智能操作復雜繁瑣、智能服務碎片割裂。“不少行業內朋友認為智能家居生產的是偽需求,到用戶家里可能不是作為智能產品反而是智障產品。”周軍說到。目前,黑貓平臺上涉及對“智能家居”相關店家的投訴共有924條。
之所以會出現來自消費端的不少質疑,周軍認為,是因為沒有完全照顧到消費者的需求。“不管是toB市場還是toC市場,產品最終是賣給用戶的,但實際上很多廠家關心客戶、關心誰出錢買單,所以更容易關注到的是渠道商和B端用戶的需求,最終導致判斷出現錯誤。”
行業加速走向互聯互通
實際上,從單品類來看,智能門鎖、智能窗簾和家電控制等技術正在持續創新中趨于成熟,但在使用過程中的生態割裂是給消費者帶來不好體驗的重要原因。何曉宇表示:“現在在智能家居產業里,還是存在生態碎片化的問題,大家在重復造輪子,站在行業組織的角度,我們希望能夠打破生態割裂,帶來用戶更好的體驗。”
當前,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行業組織致力于搭建物聯網統一連接標準,實現智能家居設備跨平臺、跨品牌、跨品類的互聯互通。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標準法規部邵光達介紹,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已聯合海爾、美的、海信、博西、TCL、長虹、創維等行業主要企業組建了智能家電互聯互通工作組,并發布了T/CHEAA 0001《智能家居系統 云云互聯互通》系列標準、開發了云云互聯標準SDK。其中,海信智能冰箱和蘇泊爾主廚料理機已基于該標準實現了互聯互通,并在AWE2023上聯袂展出。
2020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又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成立了智能家居互聯互通聯合工作組,并對云云互聯標準進行了修訂整合。今年9月,家電、通信行業的第三項聯合標準T/CHEAA 0001.1|T/CCSA 260.1-2023《智能家居系統云云互聯互通第1部分:接口技術要求》正式發布并實施。根據該系列標準的預計發布日期,今年年底還將會有兩項聯合標準的發布。

智能家電云云互聯互通標準協議示意圖
何曉宇表示,當前全球智慧物聯網聯盟已完成智能家居GIIC1.0標準的開發,形成包括鏈接、安全、測試的標準體系。此外,在連接標準聯盟 (CSA)支持下,聯合600多家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的互聯互通協議Matter在今年10月宣布正式發布Matter 1.2 版本。
“Matter作為互聯互通的標志,已打通多個生態,用戶在選擇智能家居的時候,不會因為生態割裂情而受限于已有產品或品牌,只要支持Matter協議,就可以接入這個生態。”連接標準聯盟中國區代表商瑞云介紹到:“根據Matter的技術規范要求,一個設備可以同時加入5個支持Matter的不同生態,這意味著家里即使有多個生態和設備,也不會割裂在小圈子里,而是可以相互鏈接打通,任意組合的。基于此,我們可以給用戶更多的操作和控制選擇。”
同時,近期多項國家政策也提到將推動智能家居的規范化發展。2022年,住建部辦公廳、工信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數字家庭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當前,首批數字家庭建設試點項目已經在19地相繼啟動。今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家居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表示要促進智能家居設備互聯互通,健全標準體系,推動單品智能向全屋智能發展。從地方執行來看,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省工商聯聯合出臺《廣東省推動智能家電標準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將著力打造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全球物聯網信息安全持續加碼
正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除互聯互通外,數據、隱私安全問題是當前智能家居發展的第二大難題。隨著近年來信息暴露風險和隱私泄露風險的升級,全球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條例正在持續加碼。
早在2018年,歐盟GDPR-歐洲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即開始強制實施,其中規定對違規企業的最高罰款額為其全球收入的4%或2000萬歐元。2020年,ETSI發布了EN303 645消費類物聯網產品安全網絡安全基線要求,該標準根據常見的網絡安全威脅,對消費類物聯網產品的設備、通信和個人數據安全提出了13條安全性規定,建立起安全基線。“這項要求被提出之后逐漸成為世界各地網絡安全監管的良好參考。”SGS全球技術總監 Mark Lohmann說到。
到2022年,歐洲委員會又正式發布(EU) 2022/30法案,規定相關產品制造商在設計和生產中必須考慮到RED指令(無線設備指令),且在售賣前必須執行測試取得認可,將于2025年8月強制執行。美國方面,今年8月,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出的U.S. Cyber Trust Mark計劃預計將于2024年開始實施。根據這項計劃,符合標準的智能設備產品將可獲得網絡安全標簽認證,這標志著產品的網絡安全信息將成為標簽信息的重要內容。
從國內來看,近年來,在國家陸續出臺的《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眾多基礎性法律框架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持續細化。其中,國標GB/T 40979-2021《智能家用電器個人信息保護要求和測評方法》規定了生產企業應當針對智能家用電器采集、傳輸、存儲等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進行評估,且企業需要按標準規定的信息保護測試內容和方法進行產品測試。國標GB/T41387-2022《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家居通用安全規范》,為智能家居企業產品安全性提升提供實質性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頭部企業正在牽頭制定行業標準。今年下半年,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7家機構和京東集團以及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行業20多家企業聯合起草的家電產品網絡安全標準和認證規則正式發布。另外,海爾智家還牽頭制定并獲批發布了國標GB/T 41789-2022《智能家用電器的通用安全技術要求》,其中針對固件和操作系統安全、應用安全、通信安全等“信息安全”做出了規范化要求。
“家用電器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實際上是非常系統性的,除了家電產品本身,還需要考慮到短距離通信、接入的運營商、家用電器的智能云臺等各方面提供服務的企業或組織本身的信息安全。”邵光達表示。另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家電網,當前,國內智能家居方面仍然缺少現象級的行業標準,雖然行業的規范化發展涉及主體眾多且技術復雜,但從當前國家大方向持支持態度、頭部企業牽頭、行業組織積極進行標準制定、主流企業配合規范化發展的情況來看,智能家居有望將在消費端帶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產品和使用體驗。


相關文章




精彩導讀
熱門資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