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島嶼熱帶雨林的覓食(狩獵采集)和耕作:5萬年前婆羅洲島尼亞洞穴的史前史
0
東南亞島嶼熱帶雨林的覓食(狩獵采集)和耕作:5萬年前婆羅洲島尼亞洞穴的史前史(神秘的地球uux.cn配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格雷姆·貝克):尼亞洞穴位于馬來西亞東部砂拉越婆羅洲北部海岸200米高的石灰巖地區Gunung Subis。懸崖上密布洞穴和裂縫,亞島嶼熱但這個洞穴區以大教堂形狀的覓食貴陽南明找外圍(外圍主播)找外圍vx《192-1819-1410》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大洞為最重要特征。 這個多窟多入口的狩獵大洞穴長約900米,寬600米,采集高達100米。和耕大洞穴位于尼亞國家公園的作萬洲島中心,那里是年前尼亞一個原生雨林和次生熱帶雨林島,現在有很多棕櫚油種植園,婆羅占據了砂拉越沿海的前史大部分地區。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湯姆和芭芭拉·哈里森在大洞穴入口處,東南帶雨洞穴的史特別是亞島嶼熱西口的入口處進行的系列發掘及其重要發現,使得該洞穴在東南亞考古學中具有標志性地位。覓食 這里最引人注目的狩獵發現就是1958年的一個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頭蓋骨,被稱為“深頭骨”,采集取樣于頭骨臨近的木炭,經測年為距今約4萬年前,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智人化石。 此“深頭骨”和其他顱后遺存都是出土于哈里森所稱的“頻繁地帶”,這是一個約2米的生業活動遺跡,時期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更高處是數百個出土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陶器的墓葬,這是東南亞最大的史前墓地。直到幾年前人類發現的與其相似的斯里蘭卡深頭骨古人類化石遺跡為止,尼亞大洞穴是非洲和澳大利亞之間唯一一處能夠提供支持現代人類從非洲擴散到澳大利亞這一“南方之路”的有化石證據的遺址。
哈里森及其合作者發表了許多關于他們發掘結果的文章,但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把這些研究集中在一起形成最終的報告,所以關于他們的發現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關于“深頭骨”的時代。 這正是2000年開始由考古學、地理學家和其他環境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對洞穴進行詳細的調查的原因。調查的重點是人類使用洞穴的歷史以及它所處的氣候和環境背景。
新的發掘主要集中在西口,但是貴陽南明找外圍(外圍主播)找外圍vx《192-1819-1410》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我們也在大洞穴的其它入口處及哈里森曾發掘過的小洞穴周邊等地進行了發掘。我們在尼亞的稱為“尼亞洞穴工程”的新工作,目的是解決三個主要的研究問題。首先,人類在洞穴中的居住時間究竟有多古老,特別是“深頭骨”的年代。其次,晚更新世時期的山洞周圍是否有熱帶雨林?如果是的話,第一批現代人類是否有能力在其中居???(在過去的十年中,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之間就采集者是否能夠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因為沒有馴化農業,又無法與鄰近的農耕者貿易。)第三,采集經濟何時并在什么情況下讓位于農耕經濟?第三個問題是檢驗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也就是新石器時代從臺灣乃至從中國大陸來的殖民者給東南亞島嶼帶來了農業(包括新時期時代物質文化、水稻和豬的引進)。
主要的田野工作是在2000-2003年進行。田野工作獲取的材料,以及以前哈里森發掘的豐富材料,一直是研究小組的重點。這些材料包括成千上萬的動物骨碎片、陶片和貝殼、數百人骨骼、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珠子和紡織品碎片。研究小組由博士生、博士后和研究員組成。早期的發掘工作,西口和其它洞穴入口的大部分考古遺跡都被移除,所以我們開始盡可能小規模的挖掘,收集我們所需要的信息,以使項目結束時考古遺存盡可能依舊完好。我們對哈里森在西口和其他入口發掘的探溝的表面進行了清理,以現代標準做了記錄,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沉積物樣品,用于測年、觀察氣候指標如提取諸如花粉和植硅石。在深頭骨發現點附近留下的剖面墻被完全揭露出來,尤其是發現了可表明首批到達該地點的人類生存活動的動物和植物遺存。在新石器時代的墓地,我們進行了特殊墓葬的小規模挖掘,以調查喪葬行為。就此次項目出版的兩本專著——《東南亞的雨林覓食和農業:砂拉越尼亞洞穴考古》、《砂拉越尼亞洞穴的考古學調查》,共有75位學者參與。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獲得此次榮譽表彰。
我們在西口的地貌學研究揭示了需為我們所認知的過去53萬年間人類極其復雜的系列活動。洞穴后面的一個天然盆地布滿了四種主要的沉積物類型或巖相。在底部是褐色和紅色泥巖(巖相2),這是由洞穴內部流入盆地的水流形成的,據推測與濕潤期有關。這些混雜的沉積物是從洞口沉降、滑落和被沖下來的物質。在這些沉積巖相(木炭,灰燼,動物骨、石器等)中都發現了人類活動痕跡,特別是與古巖相表面有關的痕跡,表明人類是間歇存在的而不是連續的存在。牛津實驗室的木炭樣本顯示,這些活動發生在大約50,000——35,000年前的時間范圍內。巖相2和巖相2C被湯姆·哈里森(Tom Harrisson)稱為“粉紅色和白色”的考古無用沉積物(巖相3)所蓋住,他認為這種沉積物(巖相3)歷經千萬年蝙蝠鳥糞(粉紅色)和洞頂石灰石碎片(白色)的不斷堆積形成。但事實上,它們是由洞穴內部的突然崩塌引起的,可能持續了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大概發生在三萬五千年前。覆蓋在“粉紅色和白色”之上的是棕色粉土和厚厚的灰燼堆積物,具有豐富的人類存在證據,被稱為巖相4,放射性碳測年表明它們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中、晚全新世的主要沉積物是蝙蝠糞和鳥糞。
洞穴沉積物中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序列與為北半球(海洋同位素階段4-1)的間冰期(暖/濕)、冰期(冷/干)事件序列同步。在間冰期,海平面高度直達洞穴,而在大約2萬年前的“最后的冰河時代”等冰期階段,低降的海平面使得沿海平原從當前的構造擴大了100多公里。在間冰期階段,有一片茂密的熱帶雨林與今天的相似,而冰期階段的特點是更干燥、更開闊,但仍以森林為主,其中包括目前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植物和動物物種。 兩階段的過渡階段是干旱灌叢,干低地混交林和山地森林的混合地貌。
我們能夠在這個大約三萬七千年前的、屬于成年女性的“深頭骨”上獲得直接的鈾系列年代。這令人驚訝,因為我們已經從頭顱上方20-50厘米的沉積物中獲得了約40,000-45,000年前的日期,而我們認為這就是頭骨發現的地方。我們對附著在頭骨上的沉積物及其中的花粉分析發現,它們是埋藏頭骨深度處和頭骨上方處沉積物的混合物質。伴隨頭骨發現的一些四肢骨頭,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可能是某種二次埋葬,有一個挖的坑(沒有被原來的發掘者注意到)和埋藏其中的一些脫臼骨頭、頭骨,導致頭骨上粘附了巖相2和沉積物4的混合物。頭骨沉積物中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石英晶體,這些石英晶體來自數百英里外的花崗巖,包括海拔4000米以上的京那巴魯山山頂。很難想象這些亮麗的水晶是如何通過人類的手段到達尼亞的。
智人幾乎可以肯定是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他們至少在五萬年前經常到這個洞穴里去,并且顯然能夠成功地在雨林中生活。他們的石器技術,就像在東南亞的其他上更新世遺址一樣,幾乎完全是由當地可用的石頭(主要是河卵石)組成。對這些“簡單”石片表面附著的微痕使用磨損和有機殘留物的研究,為基礎工藝技術的重要性提供了強有力的間接證據。它們有各種功用,包括刮削和切割堅硬的材料,如骨頭和木材(拋光與切割或片切一些材料,如竹和藤)是一致的,還有利用在軟的植物材料上,切割或刮樹脂等。除了樹脂之外,工具上的有機殘留物包括鳥羽毛碎片、植物纖維組織和淀粉顆粒,這表明石器工具被用于許多工作中,包括加工可食物植物,屠宰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及或許手工活如制籃。從一開始,人們也喜歡把骨頭和豬牙制作做成尖狀器、各種刮刀和穿孔工具,通過它們的使用高度磨損痕跡可以判斷它們被大量使用并保養。與當時非洲和歐亞大陸的狩獵采集者相較之下,東南亞的第一批現代人類可能只能接觸到不堪造就的巖石原料,但是他們發展出的的石器使用技術和許多其他可用材料的技術工藝卻非常復雜。
在尼亞,第一批狩獵者捕獵野豬,以及各種各樣的大型和小型獵物,包括在林冠高處的如猩猩、獼猴、葉猴和在地上的水鹿、麂、豪豬、太陽熊、穿山甲、甚至犀牛。他們能夠追捕這些,因為洞穴的位置使人們可以步行進入包括河岸森林、低地熱帶雨林、山地雨林、甚至山地植被在內的多種環境。同樣的環境多樣性意味著他們可以從河流、溪流、池塘和沼澤中收集可食用的軟體動物。主要掠食物種的殺戮時間意味著獵人們使用陷阱和網羅來捕捉它們。屠殺證據最有趣的方面之一是適用于不同動物的差異,這在功能方面難以解釋,例如涉及特定骨骼的機械性能,暗示這些早期現代人類對動物世界的分類與我們現在的生物分類有很大不同。
石器上的淀粉顆粒和宏觀的植物遺存,如浮選法收集的植物薄壁組織(纖維組織),表明這些熱帶雨林采集者也在收獲豐富的雨林植物資源,特別是堅果、果實和塊莖。后者包括山藥和棕櫚,例如西米,為婆羅洲熱帶雨林中的現代檳榔覓食者提供主要碳水化合物的植物。其中一些植物性食物是高毒性的,最顯著的發現之一是人們已經學會了如何通過將有毒的植物和堅果埋在灰燼坑中來釋放毒素,以使它們可食用,這是澳大利亞熱帶原住民使用的一種技術。爵床花粉和木炭的高峰值正好與人類活動的事件一致,表明了從一開始,這些人也燃燒森林,以制造或擴大平整的空間,可能是為了促進他們自己想要的塊莖等植物的生長,這也將導致競爭。在新幾內亞內陸地區,發現了大約五萬年前與人類生業活動有關的森林燃燒的類似證據。 “水稻栽培”和“樹木栽培”這兩個術語是為了描述在稻作農業發展數千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在東南亞島嶼實行的森林管理制度。尼亞的證據暗示,這些行為可能具有更深層次的古代風俗習慣,包含了現代智人首次遇到的在熱帶雨林中的生存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所培養的部分非凡技能。
西口處厚厚的灰燼堆積,說明末次盛冰期后,洞穴使用的頻率和特點明顯加強,因為茂密的熱帶雨林在洞穴周圍生長起來?;A技藝變得越來越重要,包括帶把的復合工具投射器,例如兩根帶有纖維和樹脂的黃貂魚魚鉤。這些和其他投射器的輕便性表明,它們可能主要被設計成魚叉,盡管長矛和弓箭也被用于狩獵。 (在全新世時期,吹管出現得很晚,晚至金屬工具出現時)。在全新世早期人們在大洞穴的其他入口處露營,但是西口被用作墓地。喪葬習俗是很多樣化的:部分身體的埋葬方式同“深頭骨”女性相同,或直肢埋葬,或似胎兒的彎曲姿勢,頭部有時與身體分離,有時甚至身體放在坑底部的火上。人們繼續靠森林覓食而生活,花粉記錄表明它們對洞穴周圍的景觀繼續產生重大影響。
在海水圍繞著這些洞穴的中全新世幾千年的間隔之后,具備新石器時代物質文化、并與具備和之前同樣體質人類學特征的人們,在四千年前重返尼亞埋葬尸體。他們使用的墓葬形式最初與全新世早期的相似,但在年齡和性別等社會范疇上有更加明確的區分,并可能涉及對直接祖先的崇拜。他們一邊小規模地種植水稻,一邊進行傳統的覓食和“植物栽培”(植物管理),但幾個世紀后他們放棄了稻田耕作,也沒有家養牲畜。我們的研究結果適合一個新興的學術體系,這個學術體系越來越懷疑4000年前臺灣航海耕作者的海上播布的“南島假說”;這一體系強調新型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的重要性,這些新型社會關系可能通過海上聯絡網將東南亞大陸、東南亞島和美拉尼西亞的沿海聚落聯系起來。
在“金屬時代”,也就是距今2000-500年前或公元 0-1500年,許多尼亞洞穴仍被用作墓地。通過包含了東南亞大陸、印度和中國的貿易網絡,尼亞洞穴人獲得了異國特征的隨葬物(陶器、玻璃珠、貝制品和金屬制品)。人們繼續以森林覓食、植物培育和養豬等小規模農業為生,并在過去1000年收集金絲燕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 奇怪的是,盡管尼亞人對大米已經有數千年的認識,但近幾個世紀,大米才成為他們的主食。
尼亞洞穴項目的主要成果是,婆羅洲的熱帶雨林至少在5萬年前已由人類塑造和管理。從西非、中美洲和亞馬遜河流域等世界其他地區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熱帶雨林歷史,但尼亞洞穴的“考古歷史”是最長和最豐富的,一位評論家將其描述為(《世界考古》,2015年) “在重建人類熱帶雨林生存覓食策略的背景下,全球無與倫比”。今天,婆羅洲的皮南采集者正在踐行他們所說的“molong”或“地景培植”,例如通過去除周邊競爭植物來保護西米棕櫚。 尼亞洞穴的證據表明,雨林管理策略可能從人類開始接觸雨林就開始了,這一發現對當今熱帶雨林保護理論和實踐有重大影響,當今的雨林保護理論和實踐的假設是直到過去100-200年間人們才開始對雨林的原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個人簡介
格蘭厄姆·巴克教授
2004-2014年,格蘭厄姆·巴克教授任劍橋大學考古學迪斯尼講座講授,并擔任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所長。目前,格蘭厄姆·巴克教授為考古學迪斯尼榮譽教授,同時也是麥克唐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69年,巴克教授畢業于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獲得考古學學士學位,1973年在劍橋大學獲得考古學博士學位,現為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院士。他曾先后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1972-1984)、羅馬不列顛學院(1984-1988)、萊徹斯特大學任教(1988-2004)。他曾任萊徹斯特大學考古學學院院長(1988-2000)、研究生院院長(2000-2003)和該校的副校長(2003-2004)。1979年,他被選為倫敦古物學會院士;1999年,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他被授予大英帝國勛章,以表彰他在考古學方面的貢獻。
巴克教授的研究關注于“人類景觀”和古代人地關系,如古代人類社會和他們所居住的環境是如何構造并相互轉化的?了解過去的關系是否對當下和將來有所助益?正是這樣的興趣使他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溫帶、半干旱、干旱、雨林地區)以及不同程度的復雜化(從尼安德特人到當今生活在雨林之中的農民和狩獵者)中進行探索與研究。過去,他曾多年關注向農業的轉變過程(史前農業革命),但目前他的興趣主要在于更早的時間段內,如現代人行為的的起源以及智人在非洲內外的擴散中所產生的(從環境到認知的)改變。他領導了一系列跨學科的田野工作,如在婆羅洲(Niah洞穴)、利比亞(Haua Fteah洞穴)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區域(Shanidar洞穴)的工作。他已經出版有超過25本書和300篇研究文章。